浅谈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_浅谈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资讯  点击:   2019-07-10

  
  面对着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2011年“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居民消费率。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双同步”的政策,要使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同步,使工资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同步。“双同步”的战略在我国分配制度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一贯的政策就是强调居民收入的增长不能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工资的增长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所以每年工资的增长速度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低两、三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低两、三个百分点。30年累计下来,使我国的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由最高的时候,1985年的57%下降到43%,使居民消费率由最高的1985年的53%下降到现在的35%。所以,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内生性的增长道路才能够提供保障,要增加就业,通过增加就业来增加居民收入。而经济发展方式为何要转变?究其原因,在于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增长动力不足。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有三个要素: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是主体,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尽管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经历了较快增长,但我国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同期增速相比仍然滞后,也就是居民消费率(即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消费率高低并不反映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只反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状况。1978年居民消费率为48.79%,八十年代基本都在50%左右波动,但九十年代以后,逐年下降,2010年降至33.80%,2011年也为35%左右。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同样低于发展中国家。
  表1-1 2000~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亿元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消费需求不旺盛,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从表1-1可以看出,2000年至 2010年期间,中国居民的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39%下降到2010年的33%。
  中国消费率之所以如此之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收入分配制度,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被少数人(包括政府)占有,而大部分人的收入很低,收入差距很大。特别是2007年以来,在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的消费陡然下降,部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重新回归实体经济,严重依赖出口的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以外需代替内需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由收入分配制度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则是影响我国消费需求的根本因素。
  鉴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研究验证收入分配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因果关系,并探寻出使二者和谐发展的途径,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从而降低其对消费需求的不利影响,对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不振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调解收入差距,对扩大消费需求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西方消费理论分析
  (一)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是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函数,它的基本含义是消费是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的和,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即期收入。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看出一个家户收入越高,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就越小,而储蓄所占比例就越大。这也意味着如果采取“劫富济贫”式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但如果相反,极端的收入分配不均就会使社会整体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产生消费需求不足。如果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极大,那么会使社会整体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从而消费需求不足。
  目前,在我国关于收入差距和消费影响的讨论中,绝对收入假说有其重大现实意义。依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递减,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如果两者差距很大,那么总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降低,出现消费不足的情况。
  (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假设是由J.S.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与绝对收入假设对立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决定的。
  根据相对收入假说,我们可以得出人们的消费不是由绝对收入决定的,而是由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所决定的收入决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收入分配会对消费产生影响。根据示范效应,收入分配平等化措施会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赶上别人的压力,进而减少消费。根据棘轮效应,收入增加将导致消费增加,收入减少却难以导致消费减少,所以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会增加消费。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消费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强,相对收入假说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解释力也越来越强。
  (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莫迪利安尼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企图。
  依据生命周期假说,个人是在长期中计划其消费储蓄行为的,为的是在他们一生中以最好的可能方式配置其消费,绝大多数人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每一时期大致消费同样的水平,而且,收入极其易变的个人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而收入非常稳定的个人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因此,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会使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现状
  
  1.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高收入户收入增长较快,而低收入户收入增长缓慢,造成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在这几年时间里,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6860.64元,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4988.73元,贫富差距拉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与收入成正比关系。教育程度越高、能力越强,收入越高,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差距。拿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做比较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5年的4644.92元扩大到2009年的6628.87元。但因发展基础、自然禀赋等差距导致的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会普遍存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更是如此。不同地区之间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以及各种资源占有方面的差异都不可避免地表现为收入水平的差距。
  (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合理因素分析
  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或说引起社会大众不满的更多是不合理因素所致:一是垄断等不公平竞争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一些部门或行业甚至一些个体社会成员,或通过各种市场进入限制,进行垄断经营;或控制、操纵市场价格以获得超额利润;或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不公平交易甚至实施投机,并突出地表现为这些行业或部门从业人员与其他群体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二是腐败和违法现象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目前,社会反映最为强烈、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利用职权牟取不义之财的腐败行为。另外,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非法交易等的现象存在,成为各种黑色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种种非法收入造就了一批高收入阶层,从而加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三是政策因素导致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尽管地区之间的差距与自然禀赋及过去的经济基础有关。同时,也与改革开放的推进顺序、发展过程中的差别政策有关。无论是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还是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等领域的投资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平衡,进而造成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四是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力度不足。据分析,目前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80%左右来源于职工工资收入。这表明,税收没有调节到应该调节的重点,即各种工资外收入和各种高收入者。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对低收入阶层的保护不力。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部门为推行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模式及其运行状况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中国在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而传统研究消费倾向变化都是假定收入差距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因此应该把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应该纳入到消费倾向变化研究中。
  (一)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居民的整体消费倾向下降
  从上述居民收入变化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家庭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开,形成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对高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其可消费的最大水平,大部分收入都无从消费。因此,高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对低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的大部分用来满足基本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小部分用来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低收入阶层的耐用消费品远未普及,如果他们的收入增加,则收入增量的大部分会用于增加消费品的购买。因此,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要比高收入阶层高。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收入阶层的购买愿望不足,而低收入阶层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收入下降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收入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引起全社会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和有效需求的不足。
  表3-1 城镇居民分层平均消费倾向
  
  
  
  
  
  
  
  
  
  居民分层平均消费倾向:各收入层的消费支出与收入之比。由于收入发生了变化,居民消费支出行为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各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呈现出明显差异,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09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从低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到高收入阶层逐渐递减,说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高,符合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阶层的低消费倾向直接拉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而会影响着总的消费支出的加总结果。
  (二)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供给不足制约了消费需求
  消费行为的实现不仅要有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而且还要有相应的供给保障,有效需求才能转变为现实的需求。由于收入水平悬殊,生产者就面临着究竟是向全体居民供应,还是只向高收入者或是低收入者供应的选择。现实中生产者选择的大多数结果是仅向高收入者供应商品。如此以来,低收入者的有效需求就面临着供给约束,有效需求无法得到实现。这正是我国目前一方面现实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企业库存现象的原因。那么企业为什么不向低收入者供应商品呢?原因是企业向低收入者供应商品将得不偿失。
  (三)收入差距过大改变消费预期制约了消费需求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消费不仅取决于当期的收入,而且还要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由此,预期就成为影响个体各期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收入差距过大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消费预期,从而影响现实的消费。对低收入者而言,首先,收入差距过大影响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由于当期的收入有限,考虑到在一定的时间内又无法改变影响收入的条件,自然就会预期未来收入增长有限,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就不会扩大当期的消费,更不会用消费信贷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消费。其次,收入差距过大的存在使低收入者对未来的消费支出的预期增加。就我国目前而言,由于一部分高收入阶层的示范作用,导致房价上涨,平均教育支出增加。低收入者如果在未来要消费这商品,就必须增加支出,但收入又有限,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消费,增加储蓄,以备未来之需。再次,收入差距影过大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环境,从而影响预期,降低消费水平。收入差距的悬殊,使不同的消费者进入不同的社会消费环境。如城市的低收入居民就只可能居住在条件有限的城区,如棚户区、城中村等,而高收入者则可以居住在条件较好的生活区。这就形成了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关系,而这些关系,即社会消费环境将会影响居民个人的消费预期,从而影响消费水平。对高收入阶层而言,首先,其基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带来大量的消费支出,即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预言的收入水平越高,平均消费倾向越低。其次,高收入者为了在未来仍保持这样一种有利的地位也可能并不增加当期的消费,而是进行积累,提高在未来获取更高收入的能力。再次,由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仍不高,高档消费品供给能力也有限,这也导致一部分高消费需求无法实现。
  (四)收入差距过大影响扩张消费政策的实施
  面对消费需求的不足,政府可以利用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扩大消费,但是收入差距过大的存在给扩张消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首先,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收入差距过大使政府不可能制定一个普遍适用的政策来扩大消费。由于各个人有不同的收入水平,就会有不同的消费行为,要想扩大全社会的消费水平,政府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政策。这会增加政策制定的难度。其次,对政策的实施对象而言。不同的收入群体对相同的政策可能做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反映,从而相互抵消政策效应。如国家制定的高利息所得税,高收入者由于基本消费需要已经满足,如果更高的消费需求由于供应条件无法满足,而又没有其他的可以投资的场所时,也只得将财产放在银行里。而低收入者反正自己的存款有限,有的根本就没有存款,无论多高的税都影响不了他的现实生活水平。这使得即使我国有20%的利息所得税,但银行存款却仍然每年递增。
  (五)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收入差距过大制约了消费需求
  当我们将分析由个体分析扩展到宏观分析时,就必须考虑连带外部效应的影响。杜森贝利认为个体的消费水平不仅受自身当期的收入影响,同时还受到过去消费习惯和周围其他人的消费水平的影响。连带外部正效应的一个例子就是示范效应,即个人对一种商品的消费量取决于现在已经有多少人消费了这种商品。其他人消费的越多,这个人也就消费的越多。但是当存在收入差距时,即使一部分消费者有攀比的欲望,但由于没有攀比的能力,则不仅会直接导致其自身的消费量下降,还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消费量,因为另一部分消费者由于社会上还没有出现足够多的消费者,他也会持币观望,暂不消费。如此以来,就会导致消费需求以更大的比例下降。
  四、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消费倾向的对策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经济学上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也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及制度政策变迁等因素造成的。因此,为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运用宏观政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
  应用政策引导,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增长的示范作用,带动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用足用活中央工资分配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增资政策。二是按照“小步快走”和“谁出政策谁拿钱”的方针,有计划地适时出台一些地方性的补贴政策。三是对企业职工工资的增加按照有关政策进行督察,并及时调整地方性最低工资标准。四是适时适当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以此形成城镇居民稳定增收的机制。
  (二)通过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就业问题是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国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劳动力剩余同时存在,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大量的劳动力问题急需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增加居民收入的首要问题,必须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带动扩大就业。要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且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努力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应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强化对产生收入差异的不合理因素的有效调控,通过税赋调节和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协调城乡、地区、行业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实现收入在不同收入阶层共同增长,带动全社会整体富裕程度上升,在优先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逐步步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健全事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范围,逐步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这一制度,要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确定适当的保障标准;实行城市医疗保险制度,还必须配套进行医疗卫生和医药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将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至城镇大多数从业人员。
  五、结语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消费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使居民的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且降低了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依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高收入者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消费的比率大大低于收入增加的比率,所以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他们的高收入无法转化为消费;低收入者的消费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收入增加缓慢且不多,所以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他们有欲望但无能力消费。在我国,高收入人群还是占了很小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庞大,因此整个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是扩大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43-454.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社,1983:337-350.
  [3]贺静.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趋势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5]安慧.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6]曾国安,胡晶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的影响[J].消费经济,2006(6):3-7.
  
  作者简介:罗芳(1964-),女,吉林长春人,上海理工大学,博士,硕导,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经济;韩玉香(1986-),女,江苏无锡人,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浅谈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_浅谈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https://m.bjyld.com/gwy/354888/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读懂身边的爱]教你读懂感情线与婚姻线 原来爱情就写在你的手心
下一篇:【形容很可爱的句子】形容母爱无私伟大的词语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