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调查研究报告

用考关注  点击:   2020-07-16

为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按照《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调查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调查研究报告

  按照我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就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到xx,xx,xx等地进行了调研,与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技术单位开展了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分析研究当前生态红线划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下一步生态红线优化调整提出了建议。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把承德生态功能最重要、最关键的区域划入红线进行严格保护,系统保护生态空间,防止无序开发建设破坏生态环境,是践行“两山”理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

  (二)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xx是总书记亲自定位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亲自倡导的塞罕坝精神发源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承德作出“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承德发展定位定音,《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承德列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承德纳入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布局,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承德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区,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障。

  (三)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承德最大优势在生态、最大特色在生态,最大价值在生态,最大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特别是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承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绿色发展,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在深度贫困地区加强开展绿色产业培育、精准扶贫脱贫、创新能力提升等行动,将对全国同类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也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二、承德生态红线划定情况

  2014年,国家和省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以来,承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坚守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有力抓手,作为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立专班,缜密谋划,加强协调,全力推进。经与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专题组进行多轮深入对接和沟通,划定了我市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6月29日,河北省政府正式发布《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我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6619.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2.07%,占全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43.0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和占比均占全省首位。201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意见》,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市、县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做好勘界定标有关工作。2018年7月,我市隆化县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年底完成勘界定标试点并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三、生态红线评估情况

  按照市县同步的原则,重点核查生态红线划定的边界一致性情况、应划尽划情况、矛盾冲突情况。首先由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进行矛盾图斑识别及现场踏勘,识别生态红线内存在的问题,确定调整建议方案,由市级汇总并形成报告结论。

  (一)边界一致性情况核查

  基于高清卫星图片对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一致性进行分析,各区县生态保护红线与山脉、河流等自然地貌单元的边界大体一致,部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山脉、河流等自然地貌单元不一致。如承德县六沟镇葛杖子村生态保护红线为河道,但是与实地河道范围不吻合,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流改道及与卫星影像清晰程度有关。

  (二)应划尽划情况

  按照国家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要求,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类型,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入自然保护区278125.02公顷,划入森林公园26035.99公顷,划入风景名胜区25781.52公顷,划入湿地公园面积2887.59公顷,划入地质公园6730.75公顷,划入一级公益林220684.89公顷。承德市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已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

  (三)各类矛盾冲突识别

  1.人为活动冲突情况。此次人为活动冲突识别主要通过三调图斑叠加、现场核实等方式,共分析了与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人工商品林等八大类认为活动冲突情况,涉及冲突面积共约 平方公里,约占承德市生态红线总面积的 %。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与基本农田冲突面积48.76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29%;耕地:与耕地冲突面积8642.14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2%,其中与旱地冲突面积8459.78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1%,与水浇地冲突面积69.72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42%,与水田冲突面积112.64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42%;人工商品林:将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等收集资料与生态红线叠图,生态保护红线与人工商品林冲突面积1200km2,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7.22%;城镇:与承德市三调初期成果城镇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冲突面积4.31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03%;村庄:与承德市三调初期成果村庄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村庄冲突面积67.74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4%;基础设施:与承德市三调初期成果基础设施用地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基础设施冲突面积390.56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235%;合法矿权:与2017年矿产开采区块和勘察区块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矿产规划冲突面积8389.09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048%;旅游开发:与旅游开发项目范围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旅游开发冲突总面积1099.93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662%。

  2.三条控制线交叉情况。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承德市城镇开发边界图斑叠加分析,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交叉总面积645.22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388%,与承德市土地利用规划2020版基本农田图层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基本农田交叉总面积48.76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29%。

  3.与各类规划冲突情况。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承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版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冲突面积4093.62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2463%。与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版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面积137.95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83%)。

  4.与经国家、省、市、县批复的重大基础设施冲突情况

  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风电、光伏项目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风电、光伏项目冲突面积239303.09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40%。

  四、生态红线评估调整建议

  我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大,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县、乡镇和村,按照当时生态红线划定时的要求,使部分风电、人工商品林等绿色产业项目和线性工程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占生态红线比例较大,总面积达到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20%以上,但这些人为活动与生态红线的矛盾冲突较小。按照自然资源部当前要求,这些绿色产业项目和线性工程全部作为矛盾冲突进行了识别,如将上述项目全部从生态红线中扣除,将对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产生较大影响。从做好生态产业项目、线性工程与生态保护红线合理衔接,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要求,提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建议。

  (一)调整思路

  将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永久基本农田、合法矿权、城镇村、基础设施、光伏等与生态红线保护矛盾较大的冲突类型调出生态保护红线,在确保应保尽保的内容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内全部要素符合保护要求。在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过程中注重于自然保护地调整的衔接工作,待林草部门完成保护地调整后,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划入生态红线,做到边界一致。

  (二)调整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调出方案:各类调出面积40446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4%。

  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原则,结合“双评价”工作开展,在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中统筹确定调入的生态保护红线,使划定成果更加权威、科学、法制、可执行,保证了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并且保证了承德市的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下一步将积极与省主管部门沟通对接,建议国家、省及时研究生态保护红线项目准入制度和生态红线管理细则,特别是考虑到类似承德这样的生态大市和绿色产业发展大市,深入研究对线性工程、风电、水电、符合一定条件的旅游项目采取有条件准入,对人工商品林等允许在一定条件下依法开展维护、采伐等人为活动,促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调查研究报告

  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125号)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司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司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有关材料的函》的要求,科学评估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合理有序进行调整,确保红线权威、科学、可执行,近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的通知。

  一、总体要求

  本次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总体要求是保护优先、重点识别、实事求是、纠偏优化,为2020年底前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奠定基础。

  二、评估调整任务

  按照国家明确的评估内容,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本次评估工作要完成以下任务:

  (一)评估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成果。

  包括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划定界线图、数、实地是否一致,是否应划尽划,陆海统筹是否科学等,形成划定成果评估报告。

  (二)识别矛盾冲突并按要求进行处理。

  利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海域海岸线调查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图斑对比,识别矛盾冲突,并按自然保护地核心区、一般红线区的有关要求进行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或虽已划入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科学评估结果仍需调整的,按下一步自然保护地建立和划界情况再作调整。以平均大潮高潮位为陆海分界线,统筹陆海评估成果形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初步方案。

  (三)各市县提出调整建议。

  各市县可依据有关要求(另发)自行开展矛盾冲突识别,特别是梳理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清单(详见附件),并结合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或重大民生保障项目等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情况,提出本地生态保护红线的调整建议,如面积有减少的,还应按照面积不减少的原则,同步提出补划方案,经市县政府同意后报将调整建议方案、补划方案报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

  (四)上下联动形成调整成果。

  在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初步方案的基础上,审查审核并吸收市、县调整建议,协调跨区域划定冲突,对调整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初步成果。经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修改完善后形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成果,按国家有关要求确认后形成最终成果,结合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后续勘界定标工作落地。

  三、进度安排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倒排时间进度,紧锣密鼓推进,重点把握好四个时间节点。

  1.评估分析阶段(2019年9月10日前)。收集有关资料,完成原生态保护红线整体评估、矛盾冲突识别等工作,提出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初步方案。各地市通过分析调研提出本市县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建议和补划方案并上报。

  2.核实调研阶段(2019年9月20日前)。对各地调整建议进行审查审核并开展实地踏勘,并对调整建议提出反馈意见,形成初步成果。

  3.成果上报阶段(2019年9月30日前)。调整初步成果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后形成调整成果,报国家自然资源部和生态环境部。

  4.推动落地阶段(2019年10月以后)。各地按照国家确认后的调整方案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有序落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和自然保护地调整优化工作,制定我省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和实施细则,确保在2020年底前生态保护红线全面落地实施。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本次评估调整工作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林业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因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影响深远,要建立以市县政府统筹、跨部门紧密协同工作机制,强化合作,主动担当,压实任务分工,联合部署推进,确保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强化技术支撑。

  分利用好原有工作基础、技术基础,省级层面重点依托省自然资源监测中心、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等技术单位开展工作。各市县要充分利用好原有划定技术单位力量,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协调精干力量提供技术支撑。

  (三)完善资金保障。

  本次评估调整工作所需经费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主管部门结合各自工作推进情况自行申请安排。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调查研究报告

  为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按照《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全面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摸清矛盾冲突,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完善管控规则,指导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划定成果权威、科学、法治、可执行。

  二、基本依据

  1.《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

  3.《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

  4.《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5.《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意见建议》

  6.《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7.《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

  三、评估技术流程

  评估采取地方自查与国家核查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资料收集。重点收集以下七类资料,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自然资源产权数据等(见附件1)。为便于工作开展,优先收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及结果矢量数据、国土调查数据(优先采用三调数据)。

  (二)评估数据核查。核查生态保护红线评估采用基础数据的来源、年份、时相、比例尺或分辨率、坐标系和处理过程等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和《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要求,是否满足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要求。

  (三)矢量数据分析。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与国土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人工商品林、矿业权等图件数据叠加,统计冲突图斑,分析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划定合理性、应划尽划情况和矛盾冲突情况。

  (四)遥感影像核实。借助高分遥感影像,逐图斑对比矢量数据分析识别的冲突图斑。

  (五)实地踏勘。现场察看矛盾冲突图斑及问题区域,重点踏勘冲突规模较大、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

  (六)座谈交流。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召开座谈会,了解生态保护红线存在的问题,听取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的意见建议。

  (七)问题梳理。统计并分析问题区域的类型、面积比例、空间分布等,研判问题发生的原因。

  1. 数据情况。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边界优化过程中采用数据的来源、精度、准确性、时效性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等要求,以及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的影响。

  2. 边界一致性情况。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山脉、河流、林线、雪线、流域分界线、生态系统分布界线、地块边界的一致性,对于不一致的情况说明原因。

  3. 图、数、实地的一致性情况。核实生态保护红线技术报告、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中的数据统计、图件数据、登记表是否一致。重点对差异较大情况进行实地踏勘并形成记录。

  4. 极重要、极敏感区域应划尽划情况。分析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极敏感脆弱区、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其他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情况(包括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说明未划入的原因和处理规则。

  5. 生态系统完整性情况。研判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否保证了自然地理单元、地表覆被单元和地带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保护红线分布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相符性。

  6. 生态保护红线内各类开发建设用地情况。核实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人工商品林、林粮间作、基本草原、承包草原、镇村、基础设施、合法矿业权、战略性矿产资源区域、国家规划矿区、规划开采油气田、海域海岛使用、海岛原住民生产生活设施等情况,分析各类开发建设用地的面积、数量、空间分布,说明保留的原因,填写生态保护红线内人为活动清单表(见附件2),提出调整规则与建议。

  7. 生态保护红线与其它重要控制线的交叉重叠。识别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的交叉重叠情况,分析交叉重叠面积和空间分布并说明原因。

  8. 生态保护红线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过程中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及处理规则。

  9. 衔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红线。综合考虑所在陆、海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全面衔接陆域生态红线与海洋生态红线,突出海洋生态保护,聚焦重要河口、重要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珍稀物种分布区、重要砂质岸线及邻近海域、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遗迹的陆海衔接与保护。

  (八)专家论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就评估工作进行指导论证,衔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完善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报告与调整方案。

  四、调整建议

  以现有成果为基础,依据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规则,按照多规合一、陆海统筹的原则,提出各省(区、市)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建议。

  五、成果要求

  (一)评估报告

  1. 各省(区、市)自查报告。各省应于9月底前提交自查报告,重点阐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情况、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技术流程与方法、问题梳理、调整建议、调整后的划定结果等。

  2. 全国综合评估报告。在各省(区、市)自查基础上,组织专家对地方自查情况进行核实,确认调整方案符合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做到应划尽划、科学合理,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综合评估报告。

  (二)成果数据

  1. 调整后的生态保护红线分布矢量数据及图件;

  2. 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自然保护地(禁止开发区域、其他自然保护地)分布矢量数据及图件。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的调查研究报告

https://m.bjyld.com/news/383263/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危货运输总结3篇
下一篇:专题党课:从疫情防控中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