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三篇

用考关注  点击:   2020-12-21

他来了,成为正定人民的一分子,带来了智慧和理念,带来了改革的春风,更带来了正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1

  龙年的冬月,虽然已是寒风凛冽,但古城正定却处处洋溢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消息传来,正定人民像迎来了盛大节日一样,无不欢欣鼓舞,心潮澎湃。

  2012年11月15日上午,正定万人空巷,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守候在电视机前,盼望着能在第一时间听到阔别已久的老朋友、老领导那熟悉的、带着浓浓京味的声音。

  11时53分,当习近平同志面带微笑出现在电视屏幕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他的讲话很简短,没有排比对仗壮声势,没有豪言壮语表决心。他数次提到“人民”二字,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再一次打动了正定人民的心。正定人民无不感慨,我们的老领导,还像当年那样,还是那么谦逊平和,还是那么亲切和蔼,还是那么温文尔雅。30多年弹指一挥间,习书记在正定工作时的一幕幕又浮现在大家的眼前。

  一、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正定

  正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关雄镇、神京锁钥、八方交汇,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庄以北15公里。

  正定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是西汉南越王赵佗,明朝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梁梦龙,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梁清标的故乡;这里曾走出了金元名医李杲、元代戏曲家白朴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天津接见时任正定县委书记杨才魁时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6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同时,由于40万正定人民每年要上交7600万斤粮食,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上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却还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卖毛线的被视为投机倒把,拉沙子、摆小摊的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凤阳花鼓”还没有传到这里,人们依旧习惯于敲钟下田、吹哨上班,成了远近闻名的“高产穷县”。

  二、渴望改变、渴望富裕成为正定人民的共同心声

  就在此时,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正定。从此,他与正定40万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共同奋斗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带领正定人民走向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82年4月初的一个上午,一辆绿色吉普车开进了县委大院,从车上跳下一位高大魁梧的小伙儿,身着褪色军服,背着简单行囊,住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开始,人们对这个从京城来的年轻人有着各种猜测,不知道他是中央机关派来锻炼的干部,还是来基层体验生活的文化工作者?

  当得知这位年仅28岁的青年是来这里担任县委副书记时,有些人不以为然,说什么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镀金、做做样子,用不了半年,吃不下这份苦就会卷铺盖走人。还有人说,来了个嘴上没毛的管我们。言外之意,对他不抱什么希望。

  然而,习近平同志扎下根来,踏实工作,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一点高干子弟的做派。人们了解到他15岁就在陕西插队,曾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清华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央军委工作,自愿放弃京城优越舒适的工作,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后,纷纷对他的选择表示由衷的钦佩。

  当人们看到,这位小伙儿晴天晒出的褥子打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的也是一床旧军被;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端着碗与大家拉家常;骑着自行车到各地了解情况,与大家打成一片,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通过朝夕相处,正定人民逐渐感受到,习近平同志思想解放、勇于改革,有着不一般的胆识和智慧,有着扎实的工作作风。

  习近平同志初到正定时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1983年7月,他担任县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冲破了“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实施改革兴县、工业兴县、科技兴县、人才兴县、文化兴县、旅游兴县,走“半城郊型经济”(是指既有“城郊型经济”依托城市、商品生产比较发达、城乡关系比较密切、工农结合比较紧密的特点,又有“农村经济”的某些特点,是两类经济结合的中间型经济)发展之路。由此,正定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热潮,全县上下形成了“党风正、干群和、干劲大、硕果丰”的大好局面,正定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

  正定的老同志曾对习近平同志有过这样的评价:平易近人、沉稳、健谈、自信、谦和;是位年轻干部,但做事老练成熟;是位高干子弟,但非常朴实,工作既严肃认真,又密切联系群众。

  他来了,成为正定人民的一分子,带来了智慧和理念,带来了改革的春风,更带来了正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2

  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青年干部习近平的工作风格。

  站在人民立场、善于发现问题,是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第一步。1982年3月,习近平同志从部队转业,下定决心来到河北省正定县为群众做实事。那个时候,正定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是一个“好县”。通过走村入户、和群众交心,他很快摸清了真实情况,大胆提出,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习近平同志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群众负责,为群众担当,下定决心改变正定经济“单打一”、粮食“单打一”、群众吃不饱的状况。

  发现问题不容易,为之负责、为之担当更不容易。习近平同志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他把情况汇报给县委书记、与县委班子成员沟通后,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不久,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就来到了正定调研,一致认为反映的情况属实。之后上级决定把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这样一来,正定调整了种植结构,适当压缩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农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负责不容易,负责到底更不容易;担当不容易,担当到底更不容易。1980年代初,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涌起。经常骑自行车下乡的习近平同志发现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广泛存在“干不干,八分半”的想法;热爱读书学习的他从报纸上了解到,安徽和四川正在酝酿“大包干”。如何在正定这个典型的内陆县进行改革开放,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他深入思考的问题,他下定决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谁敢“冒尖”呢?可是,如果没有人“冒尖”,问题怎么解决呢?改革怎么推进呢?习近平同志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决定迈出改革的第一步。他找老书记“说说”,还请县长找其他领导同志“说说”,逐步扭转大家的看法;选里双店公社开展“大包干”试点,第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翻了一番。就这样,正定开了全省“大包干”的先河,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是为老百姓做实事的生动体现。梁家河七年,知青习近平就树立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正定三年多,青年干部习近平践行了“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在改革初期,他投身改革开放第一线,骑着一辆“二八”式自行车跑遍正定每个村落。不论风霜雪雨,不论严寒酷暑,都无法阻拦那颗赤诚的初心;遇到滹沱河的“大沙窝”,推也推不动,骑也骑不动,他就扛着自行车过去了。西兆通、塔元庄、二十里铺、三角村、东权城村、南村……正定的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见证了他的初心。一位记者目睹了他的工作状态:每天马不停蹄,经常到乡村去调研、在现场办公。一位县委办公室的同志深情回忆道:“习书记对人民群众有一颗赤子之心。”30多年过去了,他的人民情结,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始终不变。习近平总书记初心不改,他把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运用到工作当中,反复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初心是赤诚之心、高尚之心,亦是勇敢之心、无畏之心。永葆初心不变,才能有负责之勇气、担当之精神,才能勇往直前、奋不顾身,才能干成大事、善作善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他在正定工作时立下了为民负责、为民担当的标杆,如今他严格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在新时代,就要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用知重负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3

  修身立德是为政之基。领导干部之所以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身具有的人格魅力。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从政3年多,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以清廉自守、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和人格魅力。

  心中有民,方能为民。1982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开启了从政之路。他从中央军委机关到基层,从一 开始就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对所有人都热情谦和、真诚友善,无论是县委领导还是县委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一经接触,很快就同他成为朋友。他在县委有着非常好的人缘,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正定县委县政府大院里是出了名的,没有谁把他当成“官”,都把他当成伙伴,当成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的知心朋友。他不但和县里的干部有着很好的关系,对看大门的门卫、伙房的炊事员、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县招待所的服务员、做勤杂活的临时工,也都平等对待、亲切热情,使他们一点也不感到拘谨。他是县委书记,但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当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这同那些媚上卑下、官气十足的领导干部形成了鲜明对照!

  苦利修行,俭以养德。“俭”可以让一个人养成良好品德,有利于修身成人,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人。习近平同志时时处处想着群众,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刚来正定的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办公室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书的小书架。他穿着也很简单,冬天穿军大衣,夏天穿绿军装,基本上没有别的衣服。在饮食上,跟基层干部没有区别,当时县委都是吃机关大食堂,大家吃什么,他也吃什么,没有小灶。平时吃饭、打饭,不管是干部还是职工,都在食堂一块排队。吃饭的条件也很简陋,没有像样的地方坐下来吃,县委院里有个砖垛子架起来的水泥板,旁边有木板钉的长条凳子,他就经常用这个当餐桌。下乡搞调研,他总是轻车简从,骑自行车下乡是常事。他脑子里装的都是老百姓的事,自己的生活则是能简单就简单,在生活待遇上没有什么追求。他曾语重心长地说,“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为官之德在于清廉,领导干部修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习近平同志把党风廉政建设时刻挂在心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的家在北京,人在正定工作,到北京开会、办公事,每年都要来回往返五六趟,但他从没有报销过车费,都是自己拿钱买车票。下乡工作吃“派饭”,吃完就按规定交半斤粮票,再交一毛五分钱。有一次,到东权城公社下乡,吃完饭以后,他自掏腰包请客。他廉洁奉公的思想很牢固,工作也抓得很紧,当县委书记后不久,就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等一系列严肃党风党纪的文件,使正定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今天,我们研读《习近平在正定》,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政为民的政治品格、清廉自守的崇高人格,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三篇

https://m.bjyld.com/news/391270/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习近平治国理政学习心得 习近平治国理政心得
下一篇:2020年网站备案承诺书三篇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