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用考关注  点击:   2021-01-25

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3年后再次来到山西考察,喜讯传来,全省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1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实地考察时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一朵致富花,一条富贵路,党员干部要在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再加劲,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新模式,开辟致富新道路,确保实现“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庄重承诺。

  筑牢战斗堡垒,为“致富花”运锄耕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压实责任,强化脱贫攻坚动力。聚焦重点难点关键点,全面排查梳理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落实情况,夯实全面收官基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把强化脱贫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凝聚基层力量的抓手,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和典型代表的示范导向作用,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广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坚持精准施策,为“致富花”浇水施肥。正如不同种类的花卉对肥料的需求迥然不同,脱贫攻坚精准的核心是分析致贫原因、对症下药。“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瞄准个体,实施量身定做才是“致富花”芳香四溢的关键,缺技术要加强技能培训,缺资金要做好金融帮扶,因病致贫要完善医疗救助,只有一村一村地精准施策、一户一户地对症下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各个击破,才能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特殊时期,更需要在克服疫情影响上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完善差异化策略,充分把握复工复产有利时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锤炼过硬作风,为“致富花”修枝剪叶。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关头,又遭遇疫情,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所谓“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从严从实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谨防出现懈怠情绪、松紧思想和麻痹心理,更要防止“挂名式”帮扶、“留影式”入户等形式主义成为决胜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世间事,作于细,重于实,成于严。”党员干部要放眼长远,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为己任,做到“民苦我忧,民贫我愧”,切实把脱贫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确保实现高质量脱贫。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脱贫攻坚收官路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只有扑下身子、铆足劲头,才能守得“致富花”映日即盛开,留得“富贵路”清气满乾坤。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2

  习近平总书记11日赴山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西坪镇坊城新村,了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情况。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生长在这里的黄花耐瘠、耐旱,更兼具食用、加工、观赏等功能,近年来已经成为帮助农民脱贫的“新主角”。

  黄花不怕贫瘠苦,脱贫路上立新功。年轻干部应该培养“黄花”一样的品质,不仅能耐受艰苦环境,还要在厚植深耕中培养能力,同时不断发挥特长,才能成长为帮助农民脱贫的“当家花旦”。

  耐得贫瘠耐得旱,扎根基层散花香。烂石生好茶,艰苦的环境最磨练人。无论是一般乡村中的贫困户,还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的环境都是艰苦的,这就需要年轻干部要有“黄花”的品质,去耐得住贫瘠、耐得住旱,克服交通、饮水、网络、居住等一系列的不利条件,去扎根基层,去走村入户,去苦干实干,才能在脱贫一线用汗水,收获了最基层的宝贵体验和乡亲们真心的信赖。“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摘帽,扶贫干部必须吃苦耐劳,长期在艰苦条件下奋斗,才能在如同“黄花”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绽放,让“花香”在脱贫一线芳香四溢。

  摸爬滚打增能耐,服务群众尽芬芳。黄花既能食用,又能药用,更有观赏等功能,能力多多,因此才能在脱贫攻坚中脱颖而出。年轻干部也要像黄花一样,培养出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既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等一系列的举措,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能力,恢复贫困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又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的扶志活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落后观念,破除“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生活的信心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因此,年轻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一线摸爬滚打,不断提升能力,本着久久为功的奋斗精神,从源头上想办法,既授鱼、又授渔,既扶智、又扶志,从而如同黄花一样,在服务群众中尽展芬芳。

  脱贫“黄花”遍地香,小康路上迎朝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的决心。这就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扶贫干部如同“黄花”一样,在艰苦的地方不断绽放,奋力去攻克最后堡垒,去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来抓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迎难而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动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才能当好脱贫路上的遍地“黄花”,从而努力用爱心和初心浇灌脱贫致富的种子,为贫困户脱贫摘帽出谋划策,为精准扶贫奉献青春,进而在脱贫攻坚各个战场上,持之以恒吃苦、战斗、奉献,凝聚起摆脱贫困、共奔小康的磅礴力量。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指出,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上个月,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无论是“木耳”还是“黄花”,都是当地特产,有着久远的栽培史。古往今来,土地依旧、物产依旧,但今昔对比,换了人间。从“贫”到“脱贫”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组织、政策和科学的积极作用。

  脱贫攻坚离不开“组织”。报道称,“黄花种植是当地主导产业,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这就是组织的力量与优势!如果没有组织,散兵游勇,“你种你的,我种我的”,种植、管理、采摘、产销都是“点”状的,而且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安排,各自找各自的门路,最终形不成合力,同样的田地、同样的种植,但收入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有些贫困地区,不是没有特产,并且“产量不低”,但受制于产销不通畅,年年积压,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各级党委应当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产业组织起来,把销路组织起来,就能把“小黄花”变成“大产业”,变成群众的“脱贫花”“致富花”“幸福花”。

  脱贫攻坚离不开“政策”。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同黄花虽全国闻名,但长期以来,因为种植周期长见效慢、采摘期短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等困难,始终没有规模化。但从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当地政府就出台了“硬核”政策: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正因为有了“黄花种到哪,水利机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场地就修到哪”的政策扶持;有了“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烘干设备购置补贴”等政策保障,所以当地黄花种植井喷式发展。有了阳光雨露的政策滋润,何愁群众的种植热情、产业的发展升级不会雨后春笋?

  脱贫攻坚离不开“科学”。云州虽然“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出了“角长肉厚、七蕊色黄、味道鲜美”的黄花;黄花在云州虽然拥有600多年的种植史,但当地却是深度贫困地区。辩证统一的矛盾,运用好了就能为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多少贫困地区也有类似于黄花这样的“名产”“特产”,只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以种植为例,有的地方产花生、有的地方产土豆、有的地方产大枣,但并非都能做出特色、做到极致。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决策,比如云州坚持种植黄花,而不是浮躁跟风,把传统种植改变成别的产业;以点带面形成产业链、特色链,锲而不舍开发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脱贫攻坚就能积小胜为大胜。倘若贫困地区都能发挥物产优势,一步步把群众生产组织起来,把政策保障落实下来,把科学发展坚持下来,脱贫攻坚就能交出合格答卷,当地群众就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0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https://m.bjyld.com/news/393187/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人民警察队伍授旗致训词精神研讨发言 3篇
下一篇: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交流研讨发言稿材料 3篇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