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网评

用考关注  点击:   2021-04-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伟大实践的最新教材,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的最新教材,是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是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新教材。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网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网评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书中,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曾引用先哲名言,阐述治国理政之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体现出“治大国”的深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非常具体地阐释着“烹小鲜”的精义妙道。

  精准——要练就“绣花”之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次提及“精准”。其中,第五个专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几乎篇篇强调“精准”。习近平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掌握精准脱贫方法论,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

  2013年11月,习近平翻山越岭,辗转来到湖南湘西的十八洞村。看到村里全是“996138部队”,也就是老人、孩子、妇女,习近平表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他郑重提出“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此后,“精准”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论之一。

  几年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精准”的重要性。从2015年到2020年,习近平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次次提及“精准”。两会会场,“精准”也是习近平提及脱贫攻坚的高频词。他常用生动的比喻阐述“精准”:

  “下一番‘绣花’功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

  “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精准,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更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方法。精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之一。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

  对于脱贫攻坚,习近平强调“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对于深化改革,习近平要求“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对于污染防治,习近平提出“精准治污”;对于城市管理,习近平提出“像绣花一样精细”;对于党的建设,习近平要求“瞄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精确制导、精准发力”……

  习近平的精准方法论,广泛运用于脱贫攻坚、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治理、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协同——要善于 “十个指头弹钢琴”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六个专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中,习近平多次提及“协同”。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注重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

  几年来,习近平主持召开4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15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协同”一词被反复强调。从提出“各项改革协同配套”,到强调“搞好统筹协调”“推动改革举措精准对焦协同发力”,再到要求“改革方案协同”“改革落实协同”“改革效果协同”……纵览习近平有关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协同发力破局、向协同要动力、用协同聚合力,始终是习近平谋划和部署改革工作的重要思路。

  几年来,从养老到医疗,从教育到就业,从经济发展到社会事业……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始终朝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不断迈进。9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再次强调,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协同,意味着增强系统思维,做好统筹兼顾。梳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论述,“协同”方法论贯穿其中。

  谈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时,习近平强调要“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谈到脱贫攻坚时,习近平提出“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习近平要求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2014年2月,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了治国理政的感受。他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

  牵住“牛鼻子”——抓“关键少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多次提及抓“关键少数”。其中,在第十九个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中,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必须做表率、打头阵。

  2015年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特别提出了“关键少数”这个概念。此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他认为,抓住 “关键少数”,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

  一直以来,习近平对“关键少数”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部署各项工作时,他频频@ “关键少数”:

  ——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

  ——深化改革:“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

  ——生态文明建设:“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

  抓“关键少数”,既是抓责任,也是抓示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讲了这样一段话: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革命战争年代,喊一声‘跟我上’和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关键在有觉悟和做表率。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工作才能取得扎实成效。这正是习近平所说的“头雁效应”。

  现在,“十四五”时期即将开启,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关键少数”担负的责任自然更重。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看干部担当。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强调,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保持定力、一往无前,越是任务艰巨繁重越需要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奋勇当先、实干担当。

  “扑下身子”——要沉到一线调研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第十九个专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中,习近平指出,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第三卷的最后一个专题中,习近平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意义重大。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习近平曾告诫全党:“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如何调研?习近平用他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2015年,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习近平回忆道:“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他心里一直有一条准则: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这就是“扑下身子”。“扑下身子”方能“接地气”得实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坚实的足迹纵横中国。在调研中,习近平看真贫、找“穷根”,明确脱贫攻坚的靶向;在调研中,习近平深入了解改革进展,推动改革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最近两个月,习近平深入吉林、安徽、湖南考察,主题之一就是围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等,习近平听取各方面对“十四五”规划编制以及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正如习近平所说:“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网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着多处重要论述。碧血书丹青,英灵铸丰碑。在大别山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孕育了不朽的大别山精神,构成了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相关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弘扬大别山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全党上下的重要任务,更需要发扬大别山精神,啃下最后最难的“硬骨头”,彻底拔掉“穷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革命的低潮或高潮,大别山军民始终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正是这种彻底的斗争精神,才确保了革命红旗不倒、薪火相传。也正是大别山军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使党带领革命群众面对异常艰苦环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赢下了伟大的革命战争。脱贫是一场党带领贫困群众与贫穷的彻底斗争,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必须彻底把贫困征服,彻底拔掉“穷根”,才能真正脱贫,党才能带领贫困群众彻底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一心向党、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重要特点。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局势多么复杂,大别山地区的军民一心向党,从不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不懈追求。当前,脱贫攻坚处于打通“最后一米”的关键时刻,更需要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心,一心跟党走,不歇脚、不懈怠,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主心骨”作用,一以贯之、一鼓作气打赢这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攻坚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大别山区的革命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在艰苦革命岁月中,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长期奋斗、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奋斗,才赢得了革命的胜利。脱贫攻坚是一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举全党全国之力、共同努力奋斗的时代“大决战”。虽然没有硝烟,但打好每一场战斗、实现每一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脱贫攻坚是一场遭遇战、攻坚战,必须依靠彻底的奋斗才能赢得胜利。

  可以说,没有大别山军民无私无畏的自我牺牲、彻底奉献,就不可能为全国革命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在脱贫攻坚最吃紧的时候,更需要发扬“劲”不松、“神”不疲、“脚步”不止的实干奉献精神。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艰苦奋斗、不计回报、无私奉献,想贫困户之所想,行贫困户之所向,真心实意为贫困户谋出路、谋幸福,扶真贫、见实效才能让贫困群众真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理应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要弘扬大别山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不竭精神动力,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网评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一个重要专题,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我们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昌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认清中华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指出,理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要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来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爱国主义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把握中国发展的根本脉络,需要深入挖掘伟大成就背后的文化优势,提升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对社会发展持久而深沉的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我国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推动力。人才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资源,实践中更坚持以长效机制激励和正确选用人才。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既在坚持中见常态,又向制度建设要长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文化制度体系,对于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密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势不可挡。

  历经5000年文明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力量之源。

  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立场和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繁荣中华文化作为奋斗目标之一,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到“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热爱人民”,再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人民群众在文化繁荣中享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更为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并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的第一个阶段目标中,有“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要求;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二个阶段目标中,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的要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历史的长河中,只要认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以爱国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坚持为之奋斗,这个大道终将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向永续发展彼岸!

  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以发展道路、国家形象、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竞争愈加激烈。当前的挑战来自于如何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摒弃“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心态。在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中国智慧、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为世界文明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为维护文化安全奠定基础,做好长远规划。

  铸就先进文化新辉煌

  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繁荣既要不忘本来,还要吸收外来,更要面向未来。牢牢把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扬革命文化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确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虚心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文化,讲求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秉承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积极汲取各种文明的有益成分丰富发展中华文化,始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把握发展大势、顺应时代潮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充分展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以文育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的“时代之问、未来之问”振聋发聩;“张百苓之问”“钱学森之问”,既是教育之痛,也是人民的期盼,现实的期许。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面对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育同样需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用辩证统一思维去看待和应对挑战和机遇,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新时代青年有扎实基础、专注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立志于投身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勇于砥砺奋斗、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时代新人。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新动能来自于精神文化的力量,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根基。

  推出精品力作。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作品是现实的观照、投影和思考。文化离不开时代,更离不开人民。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个根本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持以人为本、雅俗共赏、普惠均等、扬弃兼顾原则,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的时代,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需要,着力补齐薄弱环节;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文艺创作应当以文化述民,表达人民心愿、心情、心声;以文化育民,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以文化富民,通过文化产业“开财源”;以文化便民,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送到家,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让文化发展深深植根于群众内心和百姓生活,并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培植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不仅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需求,更要满足人民在思想文化提升方面的需求,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坚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作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文艺作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示范和样板的培训培育功能,提供系统理念、文化、制度和物质支撑,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与情感认同,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

  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文化推广离不开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富有魅力的文化应是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舞台闪耀,中国的发展与成功经验日益得到广泛关注,数亿人脱贫为全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中国绿色植被面积为全球植被增加做出巨大贡献等等,一系列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在加强提炼和阐释,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各方面,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塑造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大国形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网评

https://m.bjyld.com/news/434411/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乌鲁木齐市“访惠聚”驻村工作总结
下一篇:五年级上语文10课松鼠预习教案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