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五篇

用考关注  点击:   2022-05-07

先进事迹是介绍个人或团体事迹的书面材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的文章5篇 ,欢迎品鉴!

【篇1】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平坦交错的柏油路通到家门口,长势旺盛的风景树随处可见,农房错落有致,庄稼地里纵是块块、横是行行,苹果树密织成林,等等。这些都是新台镇遵化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说起这些年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嘴里总离不开一个人—刘旭。

  2009年以前,该村集体无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欠50多万外债,村民收入低下,村屯环境脏乱差,村委会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当时,作为村致富带头人的刘旭心中始终装着全村百姓,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全村老小告别贫穷与落后,于是决定竞选村党支部书记,听说他要竞选村党支部书记时,亲戚朋友和家里人都劝告他,村上条件这么差,集体可用资产只有一个破旧的村部,实在个烂摊子,你有能力发展自己的企业挣大钱好不好,千万别往火坑里跳,到时候干不好,群众会戳你脊梁骨的。但刘旭却说:“邓小平同志有一个话叫先富带动后富,村民收入上不去、村里条件这么差,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乡亲们走出困境,拔穷根、奔小康。”亲朋们和家人们的好意劝说反而激起他不服输的劲头,他毅然决然的走上了遵化村党支书记、遵化村村主任的岗位。

  抓班子带队伍,扶志启智是关键

  一个村改变落后面貌,首先要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刘旭就给村组干部定下了“五不准”(不准在公共场合喝酒,不准打麻将,为民办事不准吃拿卡要,不准公款吃喝、不准酒后上班),告诫班子成员我们是群众选出来的,就要对村上和群众负责。并制定了“四要”(要时刻不忘学习、办事要公平讲公道、工作要有责任心、要有集体荣誉感)。话“接”地、身“粘”土、脚“沾”泥,用一颗公心干事是他的工作原则,很快他雷厉风行的作风给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支部书记是关键。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不学习、不充电,你就掌握不了新政策,你的能力就无法驾驭全局,更谈不上为农民致富提供新技术、新信息。”因此,任职以来,他积极主动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培训外,自费外出考察,自己抽时间、定计划、学知识、悟道理、搞实践,十年如一日。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遵化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了,常住人口以“三留守”人员为主,这些村民文化程度底、思想观念陈旧,“扶志启智”显得尤为重要。怎么做好这项工作,刘旭采用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一是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为了切实破解群众落后思想和小农意识,他组织党员及致富带头人外出参观学习,召开座谈会、举办经验交流会。他先后组织干部群众深入黑山县小东镇、盘锦市高升镇莲花村等地参观学习致富经验。二是将专家、农技人员请进来。利用远程教育、“三会一课”等平台,组织群众通过网络学习,邀请市县农作物种植、苹果种植、鹅、肉牛养殖、法律法规等各行专家来村授课,培训内容丰富多彩,知识面广泛,不但有党的基本理论、农业科技知识,更重要是有法律知识等,目的是让农民在提升综合素质、掌握致富技能的同时,更要遵纪守法,避免矛盾纠纷和刑事案件发生,为本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转变,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愈加强烈,禁锢思想的牢笼一旦打开,百姓发家致富的智慧就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搞基建治顽疾,改变“土貌”树新颜

  “要致富,先修路”,刘旭决定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为此,他东奔西波,不辞辛苦,经过多方努力和各级领导支持,依托“一事一议”、交通、扶贫、对口帮扶等项目,拓宽整修硬化村组道路40公里,其中柏油路10公里,砂石路面30公里,为了解决农民运输粮食急需,刘旭还自掏腰包5万元修建砂石路面3公里,每次修路,刘旭都带领村干部日夜坚守在工地上,一步不离。目前,村组之间道路全部实现柏油路,户户之间都能做到砂石路,新建绿化带2000多平,新建垃圾池48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453户村民全部喝上了自来水,村部办公、村民活动场所均装有空调,村卫生室、村级阅览室已建设完成,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为了搞好村环境整治工作,告别脏乱差,实现美丽乡村目标。他亲自带领村干部、党员上门宣传讲解党中央环境整治方面的方针政策。遵化村近年来鹅、肉牛养殖发展很快,不少养殖户收入翻番的同时也给环境卫生带来了很大压力,粪便处理不及时的话周围就会恶臭熏天,所以必须要各养殖户自觉及时清除,加上以往堆放的秸秆垛,柴火垛等都需要农户尽快清除,刚开始村民不愿配合,觉得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仅费力,还找不到合适地方堆放,所以工作难度很大,为了做通群众工作,刘旭带领村干部、党员同志带头干,对那些有困难的家庭,村里出人出力进行帮扶,对于那些思想一时想不通的,刘旭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过不断地沟通与疏导,目前,遵化村的村民对环境整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能自觉地维护好村屯环境卫生,各家各户不但院子干净美丽了,室内也更整洁了,消除了垃圾乱扔、污水粪便乱排、秸秆乱堆等现象。现在的遵化村,一条条乌黑的柏油路宽敞整洁,一排排风景树端庄秀丽,一簇簇油葵迎风盛开。看到这些变化,村民们由衷的表示“环境美了,人的心情也更舒畅了”。但村民们可能不知道,为了搞好村环境,刘旭可没少操心,没事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在村里转悠,各条路上都走走看看,垃圾堆旁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有时晚上躺在床上还在考虑哪家哪户厕所入没入院,秸秆堆挪没挪好,五保户家问题有没有解决,所以,经常能看到大晚上刘旭还在微信群里布置安排工作。

  靠公平讲正义,树立乡村新风尚

  农村有一句俗话“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说的就是领村比带军还难,尤其是在调处邻里纠纷时,更会让人焦头烂额。然而刘旭却凭借一颗为民的赤诚之心,赢得了百姓的一致拥戴。近10年来,他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带领全村党员干部谋富裕、办实事、保平安,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真心拥护以及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刘旭说:“做事公平、公正,村支部的核心作用、核心凝聚力就容易发挥。”在原则问题面前他大公无私,有事当面说,不搞阳奉阴违,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大事公开。正是由于他这种“一碗水端平”的工作态度,让他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多年来,他一直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办事原则,依靠自己总结的矛盾调处“四法”(刚柔并济法、二人转法、民主管理法、倚势借力法)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了村组一级,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自他上任以来,遵化村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定思路育产业,催开群众富民花

  村容村貌改变了,但村民增收致富才是关键。通过几年的多方考察学习,发展鹅、肉牛养殖在他内心悄然萌生。他多次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召开党员群众会议,大胆提出了鹅、肉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刚开始,对于种惯了庄家的村民们来说,搞专业养殖让他们心有顾虑,一来缺乏启动资金,二来有句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所以寻求安稳的村民都敬而远之,于是刘旭就带领部分村干部率先搞养殖,拿自己做实验,讨经验,自费聘请市养殖专家到村上举办培训班多期,学习鹅、肉牛养殖知识。牛棚鹅舍,无处没有他的身影,同时他利用多年的经商经验,把握好各个经销环节,让第一批鹅、肉牛养殖户赚得金盆满满。有了好的示范效应,遵化村很多村民都加入到鹅、肉牛养殖业。目前,遵化村肉鹅年出栏量达30多万只,肉牛年出栏量达2000多头,经济效益高达1000多万元,仅只一项就可使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鹅、肉牛产业优势在遵化村基本成型,群众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但他还是觉得单打独斗发挥效益有限,合作共赢发展才是出路。目前,在刘旭的指引下,遵化村已成立了多个鹅、肉牛专业合作社,将来他还打算带领村民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种苗育雏、养殖、产品深加工等一体化,村级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一句承诺,十年付出。今天遵化村所取得的成就,是一名支书的丰功业绩,更是一个共产党员兑付的庄严承诺。刘旭说:“我们当支书就是要讲奉献,要多做自我牺牲,只有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堂堂正正、心地无私,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党一天村干部,我就会努力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早日实现共奔小康目标”。近年来,经过刘旭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将一个2009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落后村,发展为现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的产业强村,村部也早早还清了50多万元外债,现在除去每年村部办公活动开支外资金还有部分结余,成了新台镇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篇2】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2017年5月11日,他被组织安排到谭庄镇三李行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入村以来,他牢记使命、不畏艰苦、脚踏实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完善基础制度、办好惠民事实,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三李村由一个软弱瘫痪村变成一个先进村。先进事迹先后被河南电视台卫视《新闻联播》、《周口日报》、周口电视台《新闻联播》、商水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一、基本情况

  谭庄镇三李村是商水县西半县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地处谭庄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西邻省道219线、北邻洛宁高速,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户籍人口905户3984人,12个村民组,5200亩土地,48名党员,低保户79户144人,五保户34户43人,一、二级残疾人共36人。目前,我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19人。2016年稳定脱贫4户14人,2017年脱贫16户63人,2018年脱贫19户75人,未脱贫21户67人(兜底户5户22人)。2018年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68%。

  致贫原因:因病35户132人,因残11户35人,因学7户33人,因灾4户11人,缺技术3户8人(其中老党员贫困户3户9人)。

  二、具体做法

  (一)建强基层组织。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刚到三李村时,由于村里没有支部书记,村“两委”不健全、缺乏战斗力,党员意识淡薄,干部推诿扯皮,群众上访告状,工作一盘散沙。对此,一是配足配齐“两委”班子。他反复找村干部及党员逐个谈心,多次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共商三李发展大计,凝聚三李发展合力。经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配备了7名干部,村级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二是培养党员发展对象。及时发现村里有学识、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鼓励和吸引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共发展入党积极分子5名,确定培养对象3名,预备党员1名。三是健全党建基本制度。投资5000余元制作党建制度和宣传喷绘版面23块,健全了党建各项制度,购买了打印机、档案柜、档案盒等,建立了党员管理各项台账,营造了党建宣传的浓厚氛围,完善了党建基本制度。

  (二)推动精准扶贫。抱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细致、精准、公开、公正、透明”原则,真正把三李村的贫困人口应纳尽纳、一户不漏、一户不错。一是严格精准识别。按照“四个必到”要求,统筹“两不愁三保障”,推行“六步工作法”,共普查农户736户,普查率81.8%,摸清了扶贫对象底数。同时,对筛选出来的贫困户,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程序,最终决议通过60户为谭庄镇三李村贫困户,确保了精准识别“三个零差错”。二是用活扶贫政策。因户施策,结对帮扶。对因病致贫户,实施健康帮扶三重医疗保障;对因残致贫户,符合标准的全部办理了二级以上残疾证,让其享受到国家的残疾补贴;对因学致贫户,办理了学生教育补贴;对其他原因致贫户,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帮扶到位,确保脱贫。三是推动产业扶贫。大力实施“巧媳妇”工程,他积极联系周边企业,讲解扶贫政策,促其壮大规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目前,创办巧媳妇工程企业3家,三李袜业产业园还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2018年商水县重点工程”。三李村织袜业、玉米芯深加工业及特色种植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26人,大大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三)完善基础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是完善了“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群众的事情群众定,如今,村里的大事小情,遇事就召开会议,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公开透明,避免了过去暗箱操作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真正达到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二是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环境整治、清洁卫生等制度,成立了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一系列村民自治的办法,群众综合素质和乡风文明得到了大大提升。三是建立了民事调解制度。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三李,选出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矛盾纠纷调解员,及时化解群众的矛盾纠纷,有效避免了治安案件和上访事件的发生。

  (四)办好惠民事实。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一是弘扬社会正气。召开了三李村第一届“道德模范”评选大会,对评选出来的10名崇德向善的孝顺媳妇、孝顺儿子和不甘贫困的脱贫光荣户进行了大力表彰,弘扬了正能量,收到了好效果。二是创办爱心小屋。利用本人社会关系发动捐助和个人出资的方式,筹集了米、面、油、衣物等日常用品,对有需求的贫困户实施无偿的爱心救助。同时,利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返乡人士较多的机遇,适时召开了在外成功人士座谈会,沟通感情,争取捐助,扶贫济困。三是为民办事服务。通过协调关系,多方争取支持,协调周口糖尿病医院在三李村开展了大型义诊活动,协调周口力诚集团到三李村慰问贫困户,协调商水建业集团到三李村看望慰问贫困户,总计捐款捐物2.7万元。同时,为村民办理各种难办事、烦心事等。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春节期间,通过他人捐资和个人出资的方式,对三李村“平安灯”进行了安装和维修,让三李群众走夜路亮堂堂。此外,针对三李村部分街道没有硬化群众行路难问题,通过积极向上协调,修建了长3.2公里的5条街道。

【篇3】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杨松茂,男,39岁,2015年8月被选派到卢氏县狮子坪乡下庄科村担任第一书记。两年来,他坚持真情走访群众、真心服务群众,团结村两委班子,加强支部自身建设,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多措并举强力脱贫,使下庄科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民生条件明显提高,产业规模明显扩大,脱贫步伐明显加快,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其本人第一书记的形象得到广大认可,赢得普遍赞誉。

  凝心聚力巩固堡垒

  杨松茂2015年担任下庄科村第一书记之后,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调查了解下庄科村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下庄科的自然、经济等基本情况,找到下庄科成为全乡、全县重点扶贫村的原因所在,除地域偏远、基础薄弱、文化落后、观念陈旧等因素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过差是不容否认的重要原因。

  杨松茂深知自己入村的使命和责任,能够安下心、扑下身,有过皱眉、有过叹息,但没有报怨,没有泄气。首先与支部书记、支部成员促膝交谈,共商良策。其次组织民主生活会正常化,开展“两学一做、三会一课”活动,使散兵游泳的个体党员聚拢到组织的大家庭之中,抱团取暖,信心倍增。紧接着分任务加压力,共产党员包户扶贫,荣誉感、使命感激发了热情。

  “四议两公开”制度的执行,进一步推动党支部的建设。改变了过去的“只会不议”的不良会风,为民而议,为议而会。党支部的提议要求支部书记放下“土皇帝”的架子,做出为民谋事的样子;党员大会审议,帮助每个党员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振了精神,提升了责任;两委商议促进了团结,形成了合力;村民决议确保了方向形成了动力。决议公开和结果公开,更加彰显了党组织的坦荡胸怀,密切了党群关系,不少年轻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的新鲜血液、村两委的后备梯队,呈现出后浪推前浪的可喜局面。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软弱涣散的党支部,真正变成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攻坚克难摆脱贫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稳定民心,增强信心的工作,杨松茂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下庄科要项目跑资金,先后修通了4条到自然村的公路,总里程10.2公里,入户路的硬化结束了下雨水泥路,天晴杨灰路的历史。26万元的文化广场及配套器材,丰富了下庄科的精神文化生活。120万元资金帮助40户居民改造了房屋,向美丽乡村跨进了一步,使下庄科成为卢氏旅游廊道上的一颗明珠。80万农网改造项目,彻底解决了生产动力难题。72万元建设了红庙湾、草沟口、寺而沟三个通讯基站,消灭了信号盲区,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捕获信息更为便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第一书记担负的重要任务,杨松茂耗费了心血,想尽了办法,找准了路子,做出了成绩。在澄清家底,确定对象之后,关键是上项目、 上产业。没有产业来支撑,攻坚脱贫嘴上功。杨松茂一边宣传护林政策法规,一边联系外购原料,帮助群众稳定发展传统产业代料香菇。在争取县林业局提供14.3万株连翘苗,1.6万株核桃苗发展林果产业外,自筹资金2万元,为贫困户购买4000株大樱桃苗、2000株猕猴桃苗,建起了特色水果基地。为了壮大产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杨松茂与村两委一班人马组织成立了农民合作社,54个贫困户养殖优质黑猪270头,单项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落户安装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将给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可观收入。

  民生基础的改善,扶贫产业的发展,帮助下庄科20户88人实现了脱贫目标,同时为持续发展,奔赴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走村串户温暖民心

  驻村工作像回家,走罢东家串西家。杨松茂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农民的感情之缘可想而知,加上随和爱动的性格,走村串户成了工作常态和必修课程。

  刚到下庄科村的时候,一切都很陌生。杨松茂就抓紧时间到村各户了解情况,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沉到底,接地气的方法,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爱戴,也给他的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党建工作要求每一个党员都要聚集在支部中,党旗下,长期弱化放任的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党员的模范意识、纪律意识、组织观念日渐淡化,对党建活动冷漠。杨松茂就登门拜访,逐一交谈,回忆历史,谈论现在,展望未来。老党员李国泰就是这样重新回到了组织的怀抱,并且成了活动的积极分子。

  修路架桥,本是惠民利事,但触及到少数人的利益之时,就产生了矛盾甚至冲突。下庄科村近两年新修的几条公路,都是杨松茂苦口婆心,软磨硬缠才得以实施的。

  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精准识贫。而把“精准”这个动听悦耳的词语落实到实处并非易事,从最初不愿当贫困户脸上无光,到后期的不愿退出怕收益受损,从开始不愿上项目怕担风险,到随后膨大规模挤占份额。不管是调查计算的结果,集体研究的决议,还是张榜公示的内容,都是变成杨松茂一次次“访问”的谈资,晓情喻理,才可以变成可以总结的成绩。

  工作的事认认真真,群众个人的事也尽心竭力,学生上学,看病求医,杨松茂有忙必帮。虽然他是“外来户”,“过路客”,却把自己当成下庄科的一员。无论谁家的红白喜事,他都登门帮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联系群众,关心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九百多天的交流融合,杨松茂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遵纪守规塑造形象

  杨松茂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看似喜喜哈哈,实则细致入微。虽然是天马行空的“独行侠”,却时刻紧崩着纪律之弦,坚守岗位,严于律己,把组织要求的“五天四夜”工作制度演变成“5+2”,“白+黑”。两年多时间从没有脱岗漏岗受处分,也没有迟到参会挨批评。有时晚上开完会驱车回家,第二天早上又出现在下庄科。群众戏称“夜猫子”,妻子嗔怪“像野人”。

  长时间生活在村里,每天和群众打交道,杨松茂很注意生活纪律,自带炉灶、生火做饭。不仅做到不吃请、不收礼,不搞特殊,还自掏腰包买礼品,中秋、春节慰问老党员,自己赢得了口碑,维护了党的形象,树起了“第一书记”的大旗。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一名第一书记,杨松茂只是千千万万个第一书记中其中的一名,但他却用自己的真实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肩上的历史使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应尽职责。

【篇4】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6年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
  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到残联后,阙柳松同志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刚巧在1997年县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面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
  由于当时县残联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的,恰似一滴水珠,沧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划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破口来抓,运用电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实施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1998年8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他的真诚,他的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下自己的一天工资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热情,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这次捐款,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矗同时,发动机关部门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600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大东坝镇二滩坝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家庭经济毫无来源,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998年10月,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生意日益红火。面对阙理事长的帮助与支持,他感慨地说: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的。
  多年来,阙柳松与残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弦的。
  他,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阙柳松同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矗通过政策扶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有1248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1998年以来,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的山区特点,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路。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阙柳松同志爬山越岭,走进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30多华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
  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阙柳松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果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乡镇举办3—4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我县的残疾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为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路,先后建立了6个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各乡镇涌现了各行业的致富典型。西屏镇西坌村的残疾人杨裕宗开发的养殖基地,每年养猪出栏商品猪500多头,养鱼60亩,还搞山地开发水果,生态种养,年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6名贫困残疾人脱贫;三都乡酉田村残疾人叶木生是在县残联扶持其2000元资金开始开发起来的水果基地。在建此基地过程中,阙柳松理事长亲自为他送资金、送化肥、送苗种。通过几年的发展,小额信贷资金累计达68.7万元,并开展了一帮一、众帮一等结对扶助活动,扶持3223名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贷款回收率达98%。

【篇5】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2015年2月,***同志受组织选派到梁山县赵堌堆乡董花园村担任第一书记。履职以来,他牢记省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础上,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庄经济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入手,积极投身到驻村帮包工作中,先后在梁山县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大会上代表省派第一书记表态发言,梁山县电视台今日梁山播放了典型事迹专题片,先进事迹材料被选报省委组织部。
  一、勤走访、深调研,理清发展思路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作为省派第一书记,从省城刚一到完全陌生的村庄开展工作,刘永林同志面对的情况简直是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他采取盯紧靠上的“土办法”,一天到晚地待在村里,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要求,到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村庄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经过近一个月的深入走访调研,终于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
  为拓宽党员群众发展经济的思路,他带领村里10余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潍坊、威海和青岛等地考察农业种养殖项目,学习借鉴外地的致富经验;在多方征询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地制定出董花园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贫困户脱贫致富计划》、《村级制度建设汇编》、《村级党建工作规划》、《2015年党建工作要点》、《2015年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等相关规划制度,为帮包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抓班子、带队伍,筑牢党建基础
  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组织带领村党员学习党章,领会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掌握省、市、县、乡的有关政策文件,鼓励带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找寻好的发展思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党员找准自身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在工作开展中,他以开展活动为契机,很好地将党员群众团结在党支部周围:一是召开三八妇女节暨创业交流座谈会,就该村党的建设、村庄规划、村集体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妇女搞创业等议题广泛征询意见建议。二是在“六一”儿童节时,为全村120多名小学生每人赠送了一件爱心书包、一只文具袋和书籍,在为孩子带去欢乐的同时,进一步拉近了与村民群众的距离。三是在“七一”建党节、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9户特困户党员购买米、面、油等慰问物品,并组织全体党员召开座谈会,重温入党宣誓,加深党性教育。四是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全家福拍照”活动,发放倡议书200余份,春节期间评选“好媳妇”3名,“好婆婆”3名,并发放了荣誉证书和奖品,“拍摄全家福照片”300张,并装裱发放到每户,带动提升村民的精神文明风貌,五是开展关爱特困户过暖冬活动,为7户(11人)送去取暖煤1吨/户、棉大衣1件/人、棉被1床/人、花生油1桶/户、面粉1袋/户。六是多次召开村“两委”和党员代表会议,同委员和老党员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帮包村特困人员的情况,他利用民政扶贫政策,为孤儿董圣杰争取住房整修款3万余元。
  三、忙“输血”、促“造血”,抓好精准扶贫
  针对该村一穷二白的村集体状况,他认真研读学习省、市、县扶贫政策及有关文件,熟悉扶贫精神,用足用好优惠政策,全力为帮包村办实事、办好事。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为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农田水利浇灌难问题,他发挥水利工作特长,不辞辛苦地全方位考察了全乡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对董花园村每一条田间路、每一座涵桥都进行了调查,找准了董花园村的水利困结所在;牵头完成了《赵堌堆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赵堌堆乡董花园村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并争取将董花园村纳入到“国家千亿斤粮食项目工程”。组织引导村民成立了“黄河金粒有机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黄河滩区土地416亩,用于种植有机小米;向省水利厅申请专项资金40万元,新打深水机井7眼,铺设地下管道2400米,安装变压器1台,架设农业用电缆3200米,使整片农田实现插卡式灌溉,届时亩均年增收将达2000多元,同时也为村集体带来3.1万元的年管理提成收入。
  建设经营场所,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收入。为破解村集体收入薄弱、贫困户致富无门路的问题,经多方研究论证,他多方筹集资金178.35万元,在德商路西侧村集体土地上,建设上下20间共计1547.06平方米的沿街门市房,用于对外出租,贫困户也可就近就业打工;此项目建成后年租金收入可达24万元,其中8.5万元用于村集体收入,15.5万元用于补贴39户74名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门面房租赁,将使村集体年增收11.6万元,贫困人口年均增收5100余元,年底,村里精准扶贫对象全部实现脱贫。
  四、修道路、建广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为响应上级美丽乡村建设有关精神指示,改变群众出行难、缺乏文化娱乐场所的现状,他多方奔走,四处“化缘”:协调资金17.01万元,对村庄6300余平方米的.小街巷、胡同进行“户户通”硬化,使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行路难时代;筹措43.64万元,修建面积达2000余平方的高标准文化广场,配套建设围墙、厠所、篮球场、文化长廊、文化墙、舞台、健身器材和景观绿化等,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好去处。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刘永林同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进精神,团结带领董花园村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奋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优秀村书记先进事迹材料五篇

https://m.bjyld.com/news/453606/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22年支付宝集五福敬业福集福图案攻略范文三篇
下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与法制社会实践【六篇】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