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集合6篇

考试资讯  点击:   2023-08-15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

  (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篇2】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

【篇3】桃花源记教案

  教材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读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中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但大赛组委文件通知说参与课堂学习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篇文章已经学过,且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高,鉴于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理解课文。

  2、欣赏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价值。

  3、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词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价值,体会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在读……”的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这样的经典之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读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里行间里发现新的风景。

  1、视听朗诵

  2、齐声诵读。

  (屏显)朗读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

  3、解题:

  (1)再读课题,从课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A、点拨:桃花换成菊花,可否?

  (屏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桃花:美丽、美好的象征。

  B、解说“源”《说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义: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河川之始。

  总结对“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进桃源,探寻桃源美景(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现桃源之美的句子。)

  (一)领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写桃花林用了哪些词语?各描写了什么?

  夹岸数百步(溪)中无杂树(树)芳草鲜美(草)落英缤纷(花)

  (屏显)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九

  (二)体会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向往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这里写的也是环境美,与写桃花林的一段相比,这里的美突出的是什么?

  (宁静、富足、美好)

  3、这里除了环境美,还让我们感到什么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点赏析其中的副词。

  4、桃花源的美我们概括出了各种美,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们中国大山名川具有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桃花源让人魂牵梦绕让人向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师小结:中国古代战争连连,人们确实无法过太平日子,所以安居乐业,没有战乱的社会才是人们最想得到了,在战乱的年代,桃花源的宁静,便是历代人们所向往的。

  三、走进桃源,感悟桃源价值

  天涯何处无桃花?唯有此处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把桃花源看作“东方世界的‘乌托邦’”。

  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可是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呢?

  生讨论,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6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该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结:这是陶渊明说的最悲哀的一句话。一个美丽的理想,不管实现起来如何艰难,但只要还有人在努力追寻,就存在实现的希望。但如果连做这种尝试的人都没有了,那么人类就真的没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屏显):仕:大济苍生

  “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

  隐:归居田园

  “不为五斗米折腰”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梦: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屏显)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

  (屏显):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显)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但他笔下的桃源社会却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后世的人们虽然没有了陶渊明当时的痛苦、迷惘与无奈,但人们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并未消减,甚至还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我们迷失了自我。面对着纷纷扰扰的尘世,我们依然有着不满、痛苦与无奈。我们需要一个驻足休憩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契合了人性中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它带给我们永远的美丽与感动。

  ——李迎春教授评价《桃花源记》

  教师寄语:(屏显)你与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边、在你的脚下,去培养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作业:推荐阅读《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四、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

【篇4】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本。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陶渊明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本,,参考课本注释,试翻译课本。

  二、导入

  1.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学生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本录音后齐读课本)

  2.请学生们试翻译课本。(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本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本分析

  1.朗读课本,试背诵课本。

  2.给课本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陶渊明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陶渊明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

  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附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竞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

【篇5】桃花源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标:认识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题;顺畅地诵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共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回顾旧课

  2、朗读课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共四节,按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开端(1),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结局(4),写渔人离开及再访桃花源。

  可见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4、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把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渔人和桃花源人,模拟采访和受访,通过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蕴涵的思想。

  示例:A、渔人采访桃花源人

  ⑴、能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情况吗?

  ⑵、请问你们是怎样来到这里的?

  ⑶、请问你们这里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⑷、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有何感受呢?

  ⑸、我离开时,你们有什么要叮嘱的呢?

  B、桃花源人采访渔人

  ⑴、你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⑵、桃花源给你什么印象呢?

  ⑶、桃花源人给你什么感受呢?

  ⑷、你是否也想永远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对外人说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迁移探究

  ⑴、问题一:桃花源人因不满当时纷乱、不安的先秦社会,躲避到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若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满老师、同学的时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学、旷课,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吗?

  ⑵、问题二、《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若把本文推荐给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会怎样呢?试着写一段话,想像美国总统布什的反映。

  6、总结:

  本文通过虚拟一个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动乱社会的厌恶和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8、板书设计:

  故事开端(1)发现桃花源

  安居乐业

  故事发展(2、3)进入桃花源宁静祥和

  理想社会

  故事结局(4)离开、再访桃花源

【篇6】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

  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教案集合6篇

https://m.bjyld.com/news/532325/

推荐访问: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一把手”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和廉洁自律情况【6篇】
下一篇:两个确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3篇】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