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东政策_美国“大中东计划”中的石油因素

资讯  点击:   2019-07-18

  摘 要: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小布什政府提出了“大中东计划”。这份计划是冷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小布什政府推行“民主改造中东”系列思想、战略和政策的延伸与整合。尽管在“大中东计划”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没有特别提及石油问题,但是,其中却明显隐藏着美国冷战结束后一以贯之的中东石油战略意图――旨在通过从根本上解决改变大中东产油国的政治现状,使之最终成为与美国同质的政治体制,从而构建独霸中东石油的机制化霸权。
  关键词:美国;大中东计划;民主改造中东;大石油中东;石油霸权
  
  海湾战争后,美国一直希望通过拖垮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以实现“中东新秩序”。美国政府历来认为,只有实现了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并融入国际社会,而更重要的是,“只有在一个不断民主的世界里美国才能感到真正的安全”1。然而,直到2003年美国“先发制人”的伊拉克战争时,“中东新秩序”仍未出现。为此,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小布什政府提出了“大中东计划”。这份计划作为冷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小布什政府推行“民主改造中东”系列思想、战略和政策的延伸与整合,明显隐藏着美国的中东石油战略意图,即通过从根本上改变中东产油国的政治现状,形成与美国同质的政治体制,从而构建独霸中东石油的机制化霸权。
  
  一、 基于“大石油中东”的美国“大中东计划”
  
  2004年2月《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政府即将提出“大中东计划”的倡议。所谓“大中东”,一般是指全球范围内的22个阿拉伯国家2,以色列、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中亚与高加索地区。这一地理界定“恰好”与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理论中的“大石油中东”3范围完全一致,它似乎预示着以海湾为圆心、以中亚、高加索、西非和北非、南亚、东欧为半径的更大的一个“石油心脏”大圆圈正在成为美国政府全球战略中的一幅“蓝图”。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对“民主和平论” 4更加青睐,它认为,在全世界促进经济繁荣和扩展民主,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美国面临的中东等地“恐怖主义”这个最严峻的威胁。2002年12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计划司主任哈斯讲话,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通过扩展民主来重塑中东地区秩序的思想。2003年2月,小布什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讲话,明确提出“民主改造中东”的思想,试图以建立伊拉克新政权的“民主榜样”为其“改造”的开端。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2003年11月,布什在美国民主基金会2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美国今后几十年的政策重点是促使民主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中东国家萌芽成长。之后,小布什在访问英国时表示,美国将放弃几十年失败的中东政策,奉行“中东自由前瞻战略”,在中东完成已经拉开序幕的民主进程。2004年1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再次充分阐述“自由前瞻战略”,并5次论及“大中东”概念。可见,“大中东计划”乃是上述一系列战略思想与政策的延伸和整合。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政府推出的“大中东计划”实质上是备受质疑的“民主和平论”的产物,它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认识:其一,大中东地区的非民主和落后现状“客观上”需要对之进行改造。美国认为,除了以色列这个“自由国家”和其他少数几个“部分自由的国家”外,大中东地区特别是阿拉伯国家,是全球最缺少自由的地带。而且,大中东地区经济发展极其落后,据统计,22个“阿盟”国家的GDP总和还不及西班牙一个国家的GDP。5美国政府据此认为,大中东地区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二,美国政府认为,民主化改造大中东是保证其反恐战争胜利的有效手段。2004年1月,小布什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时正式提出,中东地区只要还存在暴政、绝望和怨恨,就将继续产生威胁美国及其盟友安全的个人和活动。美国国务院负责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葆拉・多布里扬斯基2004年2月在巴尔的摩外交事务理事会发表演说时强调,反恐战争并非仅限于战场,而应该各条战线配套并行。她说:“扩展自由民主是这项(反恐战争的)长期战略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赢得这场战争最后胜利的保证,美国决心传播民主价值观始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努力”6。萨达姆政权倒台后,美国单边主义和黩武倾向遭到国内外的公开反对和质疑,美国国内也开始对其在全球反恐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进行反思。美国朝野两党都意识到,以外交手段和多边合作为主导手段、全方位解决大中东问题势在必行。可见,美国推出“大中东计划”是对其前一阶段反恐战争反思后提出的一种综合战略。
  关于“大中东计划”的内容目前媒体和理论界尚未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不过,归纳起来无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军事占领方式,向“无赖国家”和其他一些激进国家强制输出民主;进行经济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吸引各种投资,增加就业机会;进行政治改革,加强平民社会,扩大政治参与,提高妇女地位,缩小自由差距;思想上宣传美国的民主价值观,改善基础教育,在思想上培养“西化”的年青一代;提出“路线图”计划,力图平息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冲突,实现巴勒斯坦建国,从而消除中东这一旷日持久的冲突热点,把巴以地区作为推进“大中东”战略的平台。7 “大中东计划”包含了形形色色的具体措施,如对其意图进行高度概括的话,只需要用一个词――“政治改造”。也就是说,美国试图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传播西方思想和价值观、推动民主政治改革、扩展西方民主制度、整合和重塑“大中东”秩序,从根本上消除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威胁,巩固美国在“大中东”乃至全球的利益。一句话,就是美国图谋对该地区国家进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造的计划,使之最终形成与美国具有同质性的政治体制,构筑美国治下的全球“和平”。
  
  二、“大中东计划”中的石油因素
  
  尽管目前人们对“大中东”的地理范围看法还不一致,但是从美国政府官员的讲话和相关文献来看,美国“大中东计划”的地理范围无疑覆盖了当今世界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几个地区。
  以海湾地区为核心的“狭义中东”(西亚地区),一向以其丰富和优质的石油资源蜚声世界,这里集中了全球2/3的石油储量,随着其他地区产能的萎缩,该地区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所占份额将不断上升。与世界其他产油区相比,以海湾为中心的中东是世界上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站”和国际政治斗争的“主擂台”。
  冷战后,随着中亚和高加索一批新独立国家的出现,使环绕里海的地区成为世界新的油气供应源。据国外专家估计,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大体在250亿桶以上,相当于科威特加上阿拉斯加北坡和北海的储量。8这个地区不仅富有潜在的油气储量,而且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油气连接地位,被称为未来20年内世界“第三能源中心”:它“既可以成为中东和俄罗斯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又可以成为中东和俄罗斯之间的一座‘桥梁’”。9冷战后,围绕里海和中亚国家进行的油气地缘政治争夺在美国、俄罗斯、伊朗等大国之间迅速而激烈地展开,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作为石油资源的主人或油气连接国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这场资源争夺战。1993年美国的雪佛龙石油公司就与哈萨克斯坦政府建立了一家合营公司,共同开发哈境内的田吉兹油田。随后,世界石油巨头,如英国石油公司、阿莫科石油公司纷纷抢滩中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中东”中还包括了西北非的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以及南亚的巴基斯坦。非洲的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最近石油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仅2003年美国等西方石油公司就在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2~2000米深的近海成功开钻出油气井近30口。10可见,美国“大中东计划”中所涉及的国家无一不属于油气资源丰富的区域。而南亚的巴基斯坦,虽然石油资源并不丰富,但它在从中亚到印度洋的油气生产与消费的连接方面,与阿富汗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阿克莫夫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指出,以“大石油中东”为核心的资源带已出现,“环里海地区将成为下个世纪的波斯湾。同时,北非马格里布地区和几内亚沿海地区的油气也将趋于活跃。这些都将意味着中东地位的相对下降和新兴油气资源地位的上升。但是.对于世界来说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更大的石油中东地区的出现,即今后环里海地区将在油气市场开发、出口和地缘政治上与波斯湾带连成一体”11。如果在地图上做一个简单的比较,看看美国的“大中东”地理范围与阿克莫夫所说的“更大的石油中东”的关系,那么,不难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相似”的“圆周”范围――“大石油中东”与“大中东”几乎完全重合。可见,“大中东”实际上包含着除俄罗斯以外的新世纪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12。因此,可以肯定,尽管美国“大中东计划”中没有明言石油和石油的重要性,而是连篇累牍地说这些“大中东”国家如何缺乏自由、没有民主、经济衰败、文化落后等等,但是,这个计划中的“石油色彩”,特别是美国独霸“大石油中东”的企图,却是掩饰不住的:控制了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不仅可以确保美国这部“吃掉”世界石油总产量2/3的庞大机器的安全运转,从“经济命脉”上胁迫日渐强大的欧盟和日本等盟友,防止其崛起或自己“离心离德”,而且可以有效遏制俄罗斯通过“能源外交”实现“东山再起”,压制对海外石油依存度不断增高的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使其处于“顺从的地位”13,从而把石油变成称霸世界的战略工具。
  
  三、从“中东新秩序”到“大中东计划”:蕴涵着美国机制化的石油霸权
  
  海湾战争爆发后,老布什政府制订了一项战后“中东和平计划”,该计划包括四个方面:海湾战争后的中东经济问题、地区安全问题、军备控制问题和阿以冲突问题等。在海湾战争刚刚结束一个星期的1991年3月6日,老布什就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强调必须促进中东和波斯湾地区“所有人民的经济自由和繁荣”14。他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再次阐释了海湾战争后美国中东政策的具体规划,即所谓的“中东新秩序”,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以中东阿拉伯温和国家为依托,调整美以战略关系,打击阿拉伯和伊斯兰激进势力,构建美国领导下的地区安全机制;第二,控制军备,特别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第三,努力创造实现和平与稳定的新机会,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和领土换和平的原则为基础,推动美国主导下的阿以和平进程;第四,重建海湾经济,促进中东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国家之间贫富差距,加强美国与中东的经济联系。其实质就是要在中东国家兜售“民主、人权、市场经济”的标准,进行政治体制改造。
  海湾战争后,美国军事力量趁机大批进驻海湾地区,基本上主宰了海湾地区的局势,但是,由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并没有减少,对能否稳定获得其石油供应仍无把握。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在其发表的《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报告中,特别强调了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报告说:“美国40%以上的基本能源需求依靠石油。我们的石油需求大约45%需要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波斯湾地区。两次石油危机冲击和海湾战争的经验证明,中断石油供应会对美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诸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这类事件在外交政策上作出适当反应可以限制危机的影响。”15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对未能把中东产油国纳入美国的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政治体系之中极表不安,他说:“波斯湾、中东虽已成为美国独一无二占有优势的地区,但这可能仍是很表面的,甚至是脆弱的,主要是因为美国与它的阿拉伯附庸国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或政治文化与宗教的基本联系。此外,伊朗准备挫败美国,它可以依靠邻国的宗教同情心来这样干。由于宗教和民族主义合在一起反对任何异族的地区霸权,目前美国在中东的优势是不折不扣地建立在沙滩之上的。”16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美国对中东石油稳定供应的后顾之忧和把石油作为控制其他大国的工具,海湾战争后,美国试图通过建立“中东新秩序”,在中东地区兜售其“民主、人权、市场经济”标准,对中东产油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造,从而把中东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体系之中加入控制。
  从老布什政府提出的“中东新秩序”,到克林顿政府以“民主、经济、安全”为支柱的国家“参与和扩展战略”,再到小布什政府的“大中东计划”,冷战后的美国三届政府虽然对中东政策问题的表述和做法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政策基点和实质却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在布什父子执政期间所推出的“中东新秩序”与“大中东计划”之间,对“大石油中东”地区有着一条前呼后应和一以贯之的政策――极力推销西方思想政治观念,试图让伊拉克成为中东地区的“民主灯塔”,并在其周边触发“多米诺骨牌”式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以期在中东建立美国式民主制度,彻底将“大石油中东”国家改造成与美国同质的政治体制,从而构建美国独霸中东石油的“民主和平”式的制度化霸权。
  如果将美国实现其中东石油霸权目标的经济手段喻为“胡萝卜”,即“金元”的利益诱惑和商业上的“相互依赖”的话,而把军事手段比作“大棒”,即在炮舰的武力威慑下明火执仗般地“为石油而战”的话,那么其构筑中东石油霸权的政治手段,则是在“自由、民主与人权”外衣下的偷梁换柱与和平演变。而政治手段中的政治改造――比如“中东新秩序”和“大中东计划”――则是为了让西方自由的思想力量去吸引中东国家, 让它们“自觉追随”美国“和平而伟大”的自由社会,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变迁,从根本上说,就是依靠以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价值观念的渗透为核心的全方位制度“置换”,来改造中东国家的政治制度。做到了这一点,就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可以一劳永逸地“消除”恐怖主义等冲突与战争的根源,实现“民主和平”和美国独霸全球的“美国治下的和平”。当然,这只是美国构建“大中东”地区石油霸权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推理而已,并非意味着其中东石油政治机制化霸权就一定能够实现。但是,不管结果如何,有一点却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冷战后特别是新世纪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在美国所提出的 “中东新秩序”构想特别是“大中东计划”改造战略中,充满着浓烈的“石油味”,隐藏着美国一直不愿公开承认的中东石油机制化霸权的战略;而且可以预见的是,美国还会继续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代价地推进这一战略。如果经济、政治手段不能奏效的话,那么,为了确保其石油霸权,美国将再一次绕开联合国、无视全球反战浪潮而军事介入或占领“大中东”产油区的某国家或地区,也并非不可能。事实上,冷战后美国发动的四次大规模局部战争17,背后都隐藏独霸“大中东”石油和乃至世界石油的战略企图。(作者是长江大学经济学副教授)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大国能源博弈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和对策研究》(2004d1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 释:
  [1]Anthony H. Cordesman: The Middle East and the Geopolitics of Energy: a Graphic Analysis, CSIS Report, 1999,p.10.
  [2]这22个阿拉伯国家是:阿尔及利亚、巴林、科摩罗、吉布提、埃及、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苏丹、叙利亚、突尼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也门。
  [3]"大石油中东"一般是指波斯湾地区、中亚和北非等石油资源富集地区构成的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地带。它与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媒体和领导人言论中的"大中东"(Great Middle East)一词所指范围极为相近。
  [4]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冷战后的国际关系领域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种新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或从来不打仗。它作为冷战后美国霸权行为的理论依据之一,不仅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也成为美国以民主为借口改变 "大中东"国家政治体制以谋求世界霸权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5]王鸿刚:《美国"大中东计划"简介》,《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第4期,第18页。
  [6]Paula Dobriansky: Promoting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A Essential Tool Against Terrorism, Febrary9,2004,http://www.state,gov/g/rls/rm/2004/29184.htm
  [7]闫文虎:《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的经济学分析》,《学术探索》2004年第8期,第87~88页。
  [8]徐小杰:《新时期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9]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9页。
  [10] P.Gawenda, J.M.Conne, A.Hayman and M.Marchat: Offshore West Africa Offers Exceptional Oppor- tunities, Offshore, February2004, pp.42-44.
  [11]徐小杰:《新时期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2页。
  [12]当今世界,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主要分布在包括北非和西亚在内的"广义中东"地区、与中东相连的环里海中亚地区,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从"大石油中东"向西南可以延伸至亚的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安哥拉等产油国,向东又与俄罗斯油气产区相接,从而形成以海湾为中心的东向与西南向延伸弧状地带。因此,笔者把这条贯串亚非大陆而决定世界经济命脉的石油主产和输出区称之为"石油供应心脏地带"。
  [13]〖美〗迈克尔・科拉雷:《即将对伊拉克的战争,诠释布什政府的动机》,《美国外交政策聚焦》,2003年1月16日。
  [14]张士智、赵慧杰:《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2页。
  [15]梅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页。
  [16]〖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17]1991年美国"牵头"发动的海湾战争中的石油因素路人皆知,自不必说;1999年科索沃和2001年阿富汗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美国争夺通往西欧和印度洋油气通道的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步骤;至于2003年伊拉克战争背后的美国石油意图,可参见戴德铮、舒先林:《石油开弓,一石五鸟--美国中东石油战略目标剖析》。

美国的中东政策_美国“大中东计划”中的石油因素

https://m.bjyld.com/gwy/357211/

推荐访问:美国向中东增兵 美国和中东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龙猫图片卡通_龙猫的朋友们卡通动漫人物简笔画教程
下一篇:现代诗歌简短|现代简短爱国诗句
Copyright 月亮岛教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